每年教師節教育團體總有改善「教師福利」、「行政爆量」等呼籲,教育部循例端出補助人力、提高津貼等誘因及刪減、整併評鑑及填報表件等定食大餐。教育上層未能深度切身感受基層心聲、行政心態未變,問題是「年年持續,回應年年」。
104年11月起教育部即逐步推動「大幅簡化視導項目」、「公文及調查、成果資料報送」、「研習訓練」、「行政資源挹注」等行政減量措施。總統在106年師鐸獎典禮宣示,要持續推動行政減量,不要讓老師們迷失在繁瑣的行政流程。教育部109年度「持續」研議其他行政減量的可行性,確保落實措施。時至113年,行政減量依然是教師節熱門議題。教育團體指出行政業務已淹沒教學熱忱,呼籲「行政減量專職化,專業各司其職」;教育部依然是持續端出「餐點」。
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表示將設立「非屬學校應收應辦公文投訴專區」,確實反映不合理的行政業務及尋求解決「行政爆量」問題,恐是對教育部行政減量的最大不信任感。
改革非一蹴可及,究教師工作爆量,主要有4大因素構成:
一、教師工作特殊性
教師工作終日在校以教學及學習指導為中心,同時指導學生在校期間各項活動、校外體育文藝相關活動等。是以舉凡備課教材及教具、處理班務及校務等、放學後學習相關、「應對家長(含少數恐龍家長)」等都是理所當然的成為「教師工作」。教師就是「一人扮演完全相異複數教育角色」的工作者,詮釋教學者、學習指導者、行政事務者及學校家長協調者等多歧特殊功能。